徐國峰中醫診所

🚴‍♂️【為什麼騎完長距離,腰椎總是比頸椎更痛?】
2025.07.26

今年環法進入最後關鍵高山站,Tadej Pogačar一路狂飆、Vingegaard緊咬不放,全世界的車迷都在屏息觀戰。但在這場極限競速背後,真正讓人動容的,往往不是那幾秒鐘的衝線,而是他們那一節節硬撐到極限的「腰椎」。



你以為只有我們這些市民車友下車後腰酸背痛嗎?事實上,根據過去數篇研究統計,高達七成退役職業選手有慢性腰椎問題,遠高於頸部與膝關節。而我——一位曾騎完太平山150公里、隔天腰痛得像被人打了一棍的脊椎醫師——想用這篇文章,帶你一起了解:為什麼明明是用腳在踩,最後出事的卻是「腰」?為什麼頸椎沒事,腰卻常出問題?而這背後,其實藏著一套人體解剖與騎姿策略的祕密



還記得前陣子去挑戰太平山公路車賽,騎了整整10個小時,將近150公里的路程。沿路的山林與雲海雖美,但回來之後,隔天早上醒來腰椎酸痛到像是被鐵棒狠狠敲過,痠痛超過好幾天,雖然頸椎也有點緊繃,但明顯沒那麼劇烈。身為一名脊椎針刀醫師,我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腰比頸更容易出事?



我們今天就從臨床觀察、肌肉解剖、統計數據和實務經驗,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騎乘姿勢與脊椎壓力的來源



公路車的標準姿勢屬於軀幹前傾型,手握下把時更是形成極度的髖屈、腰椎過度前凸(lumbar lordosis)與頸椎過伸(cervical extension)狀態。這種姿勢在短時間內或對核心穩定性高的車友來說不是問題,但當長時間維持且騎乘過程中核心肌群開始疲乏,人體會自動將負荷轉嫁到脊椎關節本體與被動結構(如椎間盤、韌帶、筋膜)。



腰椎(特別是L4–L5與L5–S1節)在這個動作中會承受極大的壓力。根據Wilke等人(1999年)於《Spine》期刊發表的經典研究指出,坐姿時椎間盤內壓約為0.46MPa,而進入前傾騎乘姿勢時,壓力可上升至0.8MPa,幾乎為站立時的2倍,所以這邊很重要為什麼一些非常厲害的職業選手?每期一段時間就會站起來「抽車」!站起來抽車不僅是為了帥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緩解腰椎的椎間盤的壓力,還有舒緩胸椎跟頸椎的壓力。





📊 臨床統計數據支持

 1. Barrios et al., 2015調查顯示:

 • 57% 的長距離騎士曾有下背痛經驗

 • 34% 騎乘過程中有明顯腰痛加劇現象

 • 僅15%報告頸部為主要不適來源



 2. Eguchi et al., 2017針對日本約400位超過40歲的長期車友調查:

 • 其中有過腰椎突出病史者佔21%,其中超過一半是L5–S1部位為主。

 • 這些人中,有62% 表示在增加騎乘里程後症狀反覆出現。



 3. 根據一篇荷蘭單車職業選手回顧性研究(van der Velde et al., 2016),

 • 在職業選手中,71%的退役原因與腰椎退化或慢性腰痛有關,而頸椎相關退役比例僅不到10%。



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不論是菁英級選手還是業餘長距離愛好者,腰椎都是首當其衝的傷害熱點。





✅解剖學分析:為什麼腰椎最受傷?



骨骼構造:

 • 腰椎(Lumbar vertebrae)有五節,是脊椎中椎體最大、承重最高的區段。

 • 每節椎體之間有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作為緩衝。

 • L4–L5與L5–S1承接整個上半身與骨盆的力量,是最常見椎間盤突出部位。



💪 周圍肌群:

 • **深層穩定肌群:**多裂肌(multifidus)、橫腹肌(transversus abdominis)、骨盆底肌、橫膈膜,組成核心穩定單元!這邊最重要的應該是多裂肌。



 • **淺層肌群:**豎脊肌(erector spinae)、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髂腰肌(iliopsoas)為主。



當這些肌群長時間處於緊繃、失衡狀態時,不僅壓迫椎間盤,也造成筋膜沾黏、關節滑動異常與神經壓迫。





‼️頸椎為何較不易出事?

 • 頸椎的椎體體積小,椎間盤薄,活動度高。

 • 支撐頭部重量約為5~7公斤,僅佔體重8%以內。

 • 雖然會有緊繃、僵硬,但很少因為頸椎導致下肢麻痺、放射痛等神經性症狀。

 • 頸夾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可幫助分散張力。



相較之下,腰椎神經根通往下肢,一旦壓迫,便可能出現坐骨神經痛、大腿外側刺麻、甚至肌力下降。





個人門診常見案例分享

 • 一位50歲男性車友,參加玩挑戰賽後連續一個月左腳麻木,MRI顯示L5–S1輕度突出,經針刀與筋膜鬆解治療後改善。

 • 一位四十歲歲女性騎士,因每次爬坡後下背痛,發現骨盆不對稱且腰方肌沾黏,透過三次針刀與針灸治療協同改善騎姿,疼痛顯著減少。





對談指南:如何今天不想針刀但是想與物理治療師與骨科醫師進行跨領域討論!怎麼討論,重點請您的醫師仔細評估下面功能。



 1. 關注肌肉失衡與關節排列:

 • 評估髂腰肌、腰方肌、髂脛束張力

 • 注意單側骨盆前傾與代償型髖內旋



 2. 動作控制訓練:

 • 評估核心穩定性測試如 ASLR、bridge hold、Sorensen test

 • 動作檢測如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



 3. 復健與介入:

 • 跨領域合作處理:骨科醫師提供結構診斷、復健師進行訓練介入、





✅ 給車友的實戰建議

 1. 每30分鐘站姿踩踏1~2分鐘,減壓並恢復循環。

 2. 調整車把高度與Reach長度,避免過度前傾。

 3. 每週核心訓練2次,納入Plank系列與Dead bug。

 4. 針對髂腰肌、腰方肌做PNF或深層筋膜放鬆。

 5. 若有慢性症狀,可考慮針刀微創治療,針對沾黏點與筋膜卡壓處進行精準釋放。

 6. 請務必讓專業的Fitter或復健專家評估騎乘姿勢,不當的車架設定與坐墊角度,往往是腰痛反覆發作的主因。





📚 延伸文獻參考:

 • Wilke HJ et al., Spine (1999): Intradiscal pressure in various positions.

 • Barrios C. et al.,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15):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in cyclists.

 • Eguchi Y. et al., J Orthop Sci (2017): Relationship between cycling and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 van der Velde G. et al., Br J Sports Med (2016): Low back pain in retired elite athletes.

 • Langevin HM. et al., J Bodyw Mov Ther (2011): Fascia and neural mechanisms.





🧾 結語



腰椎之於騎士,如同大盤之於車架,若過度耗損,整個系統都將受影響。讓我們學習尊重身體的訊號,別讓痛覺變成習慣,別讓麻痺變成命運。你如果照顧您的愛車,就該更照顧你的脊椎。



而正確的騎乘姿勢調整,就是守護脊椎最基礎、也最被忽略的一環。別小看坐墊角度、車把長度、Reach、Stack這些設定,它們決定你是痛著騎,還是自由地騎。



最後推薦一下我很常看的Y T頻道!讓我真的瘦了很多,而且長了知識並且非常熱血,我把連結放在下面。



@邱敏杰



@李四騎單車



最後感謝 @捷世樂老闆跟首席技師長阿德幫助我渡過雪巴系列



#騎車不騎痛 #腰椎保健 #

針刀醫師的單車筆記 #跨界合作抗傷痛 #深層筋膜解壓術 #正確姿勢救脊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