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病人跟我說,他去大醫院看診,掛的是骨科的明星主任。結果一個下午,這位主任看了 150 個病人!
這不是傳說,而是台灣醫療日常。
聽到這個數字,我心頭一震,因為多年前,我也曾經在健保體制裡,過著同樣的生活。
⸻
健保的奇蹟與詛咒
台灣的健保,被世界讚嘆為「最便宜的全民醫療」。病人只要花個掛號費,就能看醫師、拿藥、做檢查。這是其他國家羨慕不來的制度。
然而,這個奇蹟的代價是什麼?
是醫師的靈魂被壓縮成「三分鐘」。
一個診次要看五十人、八十人,甚至一百五十人。平均下來,每個病人能分到的時間,不是十分鐘,不是五分鐘,而是 一分半到三分鐘。
三分鐘,能做什麼?
只能快速問病史、草草檢查、開張藥單。
沒有深度溝通,沒有耐心傾聽,更沒有時間去理解病人身後的人生故事。
健保讓「人人都能看病」,卻也讓「醫師不再能真正看人」。
⸻
我也曾經是這樣
多年前的我,每次看診都像是在打仗。
病人剛坐下,我就得立刻切入重點:「哪裡痛?多久?」
迅速瞄一眼舌頭,把一下脈,手已經在鍵盤上輸入處方。
短短兩分鐘,病人還來不及訴說心裡的擔憂,我就得說:「好,回去吃藥,再觀察。」下一個病人已經站在門口。
那時候,我常常在深夜裡問自己:
這真的是醫療嗎?還是只是醫療的影子?
⸻
醫師的疲憊,病人的失落
健保的結構,把醫師推向「流水線作業員」。
病人得到的是「速食醫療」:一張處方箋、一個模糊的答案。
病人失落,因為覺得醫師冷漠、不耐煩;
醫師也痛苦,因為再有熱情、再有專業,也被壓縮在三分鐘裡。
這不是病人的錯,因為健保太便宜了,大家自然湧向大醫院;
這也不是醫師的錯,因為制度讓他們只能快刀斬亂麻。
但這是一個全體皆輸的結構:病人沒有被好好對待,醫師沒有被好好尊重。
⸻
一則酸民留言
昨天我在臉書上分享母親生日的照片。
底下出現一則留言:「你媽媽生日雖然很好,可是你媽媽知不知道,你一次治療要收很貴!我們這種老人哪有這種錢?有點醫德好不好?」
我愣住了。
因為在某些人眼裡,自費醫療等於醫師賺大錢;
但在我心裡,自費醫療代表的是「我能有時間,好好照顧一個人」。
這句話讓我感到心酸。
醫師為了病人的健康,選擇跳出健保制度,承擔壓力與責任;
卻換來一個陌生人的指控,像是罪人一樣被審判,阿姨,你的痛,你可以去健保診所也可以去健保的大醫院,我們沒有任何人逼你一定要給我治療,你扣這個大帽子也未免太不識相了吧,點進去一看阿姨的臉書都是很負面的文章,想了一想,把她屏蔽算了。
⸻
醫療制度的崩坍
健保制度的原意是保障人民健康,卻在財務赤字與低價競爭下,逐漸扭曲。
數據告訴我們:
台灣門診醫師平均一次看診時間 不到 3 分鐘,是全世界最短。英國 NHS 平均門診 10–15 分鐘,美國一次初診甚至可達 20 分鐘。
但是台灣醫師「看診人數全球最多、時間全球最短」,這是榮耀還是悲哀?
當醫療被設計成「越快越好」、「越便宜越好」,醫師自然只能當「醫療流水線」的工人。這樣的制度,短期看似高效率,長期卻是全面崩壞。
病人失去信任,醫師失去熱情。
醫療本該是最溫柔、最人性的專業,卻變成一場冰冷的交易。
⸻
我選擇另一條路
多年後,我決定離開「三分鐘醫療」,選擇「自費針刀門診」。
在這裡,我有時間:
• 聽病人把整個故事完整說完。
• 解釋 MRI 上的每一張影像。
• 在超音波導引下,用針刀耐心鬆解每一條受困的神經與筋膜。
這樣的治療,初診往往需要三十分鐘以上。
病人得到的不只是藥方,而是一種「被完整對待」的感受。
⸻
結語:醫療的人性,正在流失
我常常覺得,台灣健保是一面雙刃劍。
它讓全民都能看病,但卻讓醫療逐漸失去人性。
當醫師被迫只剩三分鐘,病人也只能得到三分鐘的醫療。
我們以為自己「人人有醫療」,卻忘了真正的醫療,從來不是在速度,而是在陪伴、在理解、在信任。
健保醫療裡,醫師往往只能「看病」;
也許在自費診療裡,醫師才能真正「看見人」。
在這裡深深地對努力在健保服務醫療的醫生給予一鞠躬表示敬意跟敬佩!感恩你們。
PS.多年前診所忙到不可開交的時候,我連吃飯刷牙時間都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