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峰中醫診所

⭕️巨大椎間盤突出,PRP治療失敗、痛到掰咖…他差點走上手術台,卻在這裡看見奇蹟 ⭕️醫師的誠實豆沙包:我如何陪一個壯漢猛男走過一場巨大椎間盤突出的劫難 (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
2025.09.07

那一天,是立秋過後的午後。診間窗外,陽光斜斜落在建國南路的行道樹,台中王先生拿著拐杖慢慢走進來,他的腳步帶著遲疑,也帶著沉重。



台中來的男人,名字簡單,卻在我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四十出頭,已達不惑之年,身材魁梧 ,因為重訓受傷,硬舉瞬間聽到趴一聲,整個腰劇痛不已,但讓我難以忘懷,他是拿拐杖一步一步拐進來,他一坐下,就長長吐了口氣,那是這個年紀男人少有的軟弱與誠實。



「徐醫師,真的痛到受不了啦。當地兩個不同醫院的骨科醫師都說要開刀,可是我……還是怕。」





一、疼痛裡的日常:一個台灣患者的庶民景象



王先生說,他是家裡的頂樑柱。白天在工地,晚上還要載孩子補習。椎間盤突出對別人來說是一個病名,但對他來說,是一個「每天揮之不去的夢魘。



那是一種打噴嚏就像被針扎到屁股的痛,坐下不到二十分鐘就開始痠到無法集中精神,走路十分鐘小腿就劇痛不已,他說:「徐醫師,我有時候寧願摔下去斷一隻腳,也不要這樣痛……」



我望著他,心裡明白,他的 MRI 顯示的是「巨大椎間盤突出,甚至脫垂」。對照起來,他的痛苦不只是片子裡的黑白影像,而是背後整個家庭的無奈。





二、PRP 的前奏──一次失敗的嘗試



王先生在來我這裡之前,曾在台中某區域醫院接受兩次的「椎間盤內 PRP 注射」。那是這幾年逐漸流行的再生醫療之一,利用自體血液中的高濃度血小板,期望能修補椎間盤的損傷。



然而,他的狀況並沒有好轉,反而更痛。這不是孤例。



巨大椎間盤突出的核心問題不僅是炎症或組織退化,更是突出物對神經根或脊髓的嚴重機械壓迫,這可能導致劇痛、麻木或功能障礙。



PRP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釋放生長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轉化生長因子)來刺激局部癒合和減少炎症,但它無法物理移除或縮小突出物。對於小型或中型突出,PRP可能幫助減輕周圍炎症,從而緩解症狀;但在巨大突出病例中,壓迫過於嚴重,僅靠生物刺激難以逆轉結構性損傷



王先生正是這種「太嚴重、太晚來」的案例。那一針 PRP,對他來說,並不是救贖,可能是延宕。





三、醫師的抉擇──何時該動刀,何時該忍耐?



很多人問我:「徐醫師,這麼大的突出,為什麼還要勸患者不要立刻開刀?」



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他還沒有馬尾症候群。



• 他沒有大小便失禁。



• 他沒有明顯跛腳或雙腳癱軟。



• 肌肉雖有疼痛,但沒有嚴重萎縮。



• 神經傳導雖稍慢,但還能維持日常生活。



醫學上,這些都是「可以先嘗試保守治療」的訊號。



2019 年 BMJ 對坐骨神經痛的臨床建議(Jensen et al., BMJ 2019;367:l6273, DOI: 10.1136/bmj.l6273)便清楚指出:



• 九成以上坐骨神經痛患者,透過運動、手法、藥物與疼痛治療即可改善;



• 12 週後若症狀持續,才建議 MRI 評估;



• 若出現大小便失禁或進行性神經缺損,才是手術的絕對指徵。



而且,該文特別強調:手術雖能加速恢復,但一年後的整體療效,與保守治療相差不遠。



這也是我為什麼在台中王先生面前,選擇了「給脊椎針刀一個機會」的理由。





四、脊椎針刀的逆轉勝──醫療的另一條路



第一次治療,我依循解剖結構,選擇在關節面、惻隱窩減壓,同時以針刀鬆開多裂肌、核心肌群的附著點。



那是一種很微妙的操作,不是單純切開,而像是「鬆動一個被綁死的結」。針刀治療一次後,下次病患回診,他明顯露出笑容但卻隨即露出驚訝的神情。



「咦……怎麼,那幾天終於可以好好睡覺 ,小腿的抽筋好像鬆了?」



我笑著,心裡卻有點顫抖。因為我明白,這是一場與時間、神經壓力、甚至是手術刀鋒的賽跑。



八週療程後,王先生的狀況大幅改善。他從原本走不到 10 分鐘,到可以慢慢把拐杖拿掉,再到拿開護腰,甚至最後開始慢跑,帶孩子去夜市跟公園散步。他說:「徐醫師,我真的幸運。沒開刀,還能過日子。」





五、疼痛患者的日常:健保體制與病患的掙扎



在這裡,我必須說一些「非學術」的心裡話。



台灣的健保制度,讓手術變得「便宜又快速」。大醫院骨科醫師,一天要看 100 個病人,我相信他的骨科醫生可能只有5分鐘以內跟他說他這個可能要開刀,但至於開刀後的復健或者開刀後可能的後遺症應該沒有什麼仔細提到,王先生說他來不及反應就被安排開刀,他因為畏懼與未解所以猶豫了一陣子,對多數人來說,開刀像是一個快捷方式——雖然也有部分風險,但至少「有個明確答案」,因為他已經復健好幾個月了,椎間盤PRP也打了。



但庶民的現實,卻不是那麼單純。台中王先生說,若要動刀,他得請假一段時間,後續復健跟照顧脊椎,就算手術有健保支出或者自費保險負擔,他還是很怕後續的復健會耽誤他上班的時間,家中財米油鹽醬醋茶,家裡房貸、孩子補習費,全部壓下來。他太太問他:「你若手術不幸有萬一了怎麼辦?」他沉默很久 ,也跟我討論了很久,最後才選擇來試試脊椎針刀。



這應該就是診間裡常見的情節:一個普通家庭,在醫療抉擇面前,夾縫求生。





六、醫學的底線──什麼時候該轉回手術?



我要誠實說,脊椎針刀當然不是萬能。



• 若患者出現大小便失禁;



• 若雙腳出現進行性癱軟;



• 若治療三週內無任何改善;



那就是該回到神經外科跟骨科的療癒時候。



這是專業的底線,也是醫師與病人之間的誠信契約。



就像 2022 年 Schepers 等人在《Journal of Back and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指出的:PRP 或其他保守療法,長期療效尚無法全面取代手術,這提醒我們,任何保守治療都必須設立「停損點」,避免拖延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七、結語:我內心的話。



有人問我:「徐醫師,你不怕失敗嗎?」



我說:「怕。但更怕的是,沒有替病人留下另一種可能的路。」



這就是脊椎針刀療法的價值所在:



不是宣稱取代手術,而是爭取一線生機。





我想,我今天真的是吃了誠實豆沙包,有感而發。每一個來找我的患者,我都會盡力去幫助,但同時也會坦誠相告,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轉身。因為醫師的責任,不只是醫病,更要醫心,給予患者最真實的建議,和最大的希望。



※本文案例均已經過當事人同意刊登,並經患者同意拍攝照片影片上傳。



※ 本文為案例資訊,僅作為推廣針刀醫學療法衛教資訊之介紹分享,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術後保養而異。



※ 徐國峰醫師提醒您,任何醫療處置均有潛在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實際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及溝通而定。



※ 有相關問題請就近洽骨科、復健科、針刀、針灸醫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