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峰中醫診所

#巨大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嗎? #三家醫院骨科醫師說很嚴重需要手術 #難道真的沒有第二條路嗎? #感謝新北新莊區許小姐的真實見證 #兩分鐘帶你理解治療原理與機轉
2025.09.17

⭕️被困住的生活:從腰到腿的痛苦旅程



四十多歲的許小姐,過去半年來生活逐漸被腰痛掌控。



一開始,她只覺得走路久了會腰痠,屁股隱隱作痛。她以為只是勞累,忍一忍就好。沒想到,症狀卻一天天惡化。



當她硬撐著繼續走,小腿竟然開始出現發麻與抽痛。每天早晨起床,她必須掙扎將近一小時,才能緩慢地把自己從床上「拼湊起來」。



於是她到附近的骨科診所,拍了 X 光,被告知可能有椎間盤突出。後來轉診到大醫院做 MRI,結果顯示──椎間盤突出巨大,壓迫神經明顯。



止痛藥只能帶來片刻的慰藉,很快就失效。她的腳痠、麻、脹痛,像是電流竄過,讓她苦不堪言。



三家大醫院的骨科醫師,給她的答案幾乎一模一樣:



👉「建議考慮開刀,否則病情會惡化,甚至腳部會萎縮。」





⭕️為什麼骨科醫師建議手術?



這個建議並不是隨口而出。對骨科醫師而言,當看到 MRI 出現「巨大椎間盤突出」時,自然會擔心:



• 長期壓迫神經 → 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 腳部肌肉出現力量減退 → 最終可能萎縮。



• 更嚴重的情況是 → 大小便失禁(馬尾症候群)。



從骨科觀點出發,手術是最直接解除壓迫的方法。因此醫師會傾向建議動刀。



然而,臨床真相卻比想像中更複雜。





脊椎微創針刀整合的不同視角



在我多年的臨床經驗裡,我們看到許多案例,即便影像上突出「嚇人」,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與功能訓練,病情竟然逆轉。



為什麼?因為「影像可怕 ≠ 病人一定要立刻開刀」。



以下三個重點特別強調:



✅影像與症狀必須一致,才需要大動作處理。



✅神經壓迫是否造成肌力下降,必須透過臨床檢查(反射測試、肌力測試)。



✅只要沒有嚴重的功能喪失,仍有很大的機會透過非手術方式改善。





MRI 影像判讀的三大關鍵



1️⃣ 哪一層突出?



每一層神經支配不同範圍。L4-L5 影響小腿外側,L5-S1 影響腳底與小趾。必須對應臨床麻痛區域,才能確定影像上的「罪魁禍首」。



2️⃣ 突出的位置在哪裡?



中央型、偏左型、偏右型、遠外側型。只有偏左或偏右的突出,才會真的卡住神經根。許多中央型「巨大突出」其實只是壓迫硬膜囊,病人症狀並沒有想像中嚴重。



3️⃣ 突出程度如何?



椎間盤突出分四級:



• 第 1 級:小小膨出,幾乎無壓迫。



• 第 2、3 級:可能產生明顯症狀。



• 第 4 級(巨大突出):雖然疼痛劇烈,但因為椎間盤碎裂、掉出,反而最容易被免疫系統吸收。這就是「巨大突出反而有機會自癒」的臨床悖論。





‼️為什麼「暫時不建議馬上開刀」?



可以列出幾個理由:



1. 自我吸收機率高



巨大突出常因纖維環破裂,髓核掉出,被免疫細胞當「異物」清除。研究顯示,大量突出比小量突出更容易消退。



2. 影像與症狀未必相符



有時 MRI 看起來壓迫嚴重,但臨床檢查發現病人仍能行走、肌力尚可,甚至症狀主要來自周邊肌肉緊繃。



3. 保守治療仍有效



包括藥物、物理治療、針刀減壓、神經鬆動術、核心肌群訓練。許多患者在 3–6 個月內能顯著改善。



4. 手術風險不可忽視



腰椎手術失敗症候群(FBSS)在文獻中並不少見。傷口感染、神經沾黏、復發率,都是現實風險。



5. 功能性退化需時間觀察



只要沒有大小便失禁或肌肉急速萎縮,就可以給病人一個「觀察期」。這段時間裡,積極進行非手術治療,是安全且合理的選項。





🔆中醫微創針刀 × 復健運動的結合



在許小姐的案例裡,我們採取了「針刀減壓」搭配復健運動。



✅ 針刀的角色



透過精準定位,鬆解腰大肌、豎脊肌、腰方肌、梨狀肌、臀大肌等深層筋膜,解除神經根被周邊軟組織「卡壓」的情況。讓椎間盤壓力降低,恢復血液循環。



✅ 復健運動的角色



核心肌群是腰椎的天然護具。透過橋式、平板撐、梨狀肌伸展、單膝抱胸等訓練,讓腰椎重新獲得穩定支撐,避免二度受傷。



兩者結合,就像同時「鬆繩索」與「加固地基」,讓椎間盤突出有更大機會自己吸收。





🔆八週的轉變



治療初期,進展緩慢。許小姐甚至懷疑這樣是否有效。



直到第三週,症狀才逐漸鬆動,麻木減輕。到第八週 ,她不僅能自由行走,還能外出逛街,甚至重新跳舞。



她笑著說:「我現在的生活,跟三個月前簡直是天壤之別。」





案例給我們的啟示



1. 不要被影像嚇到:MRI 只是參考,不是絕對。



2. 開刀有其必要,但不是第一步:只有在功能明顯惡化時才必須動刀。



3. 保守與微創治療可以爭取時間:許多「巨大突出」患者,給身體時間,反而得到自然修復的機會。





徐醫師提醒



• 每位患者體質不同,效果會有差異。



• 任何醫療介入都有風險,必須經過醫師面對面評估。



• 若出現大小便失禁或肌肉急速無力,應立即考慮手術。





✳️徐醫師結語



許小姐的故事,不只是她個人的幸運,而是醫療思維的一次提醒:



巨大椎間盤突出,不等於必須馬上開刀。



骨科看影像會擔心神經壓迫,復健科強調功能與時間,中醫針刀則著眼於軟組織鬆解。這些觀點並不衝突,而是互補。



當三種思路結合,患者得到的就是一條「非手術的生路」。



因此,若你或家人被告知「一定要開刀」,請先冷靜,尋找多方評估。因為在醫學裡,答案不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