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陳小姐的巨大椎間盤突出康復之路
2025.01.23
#27歲陳小姐的巨大椎間盤突出康復之路
#巨大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嗎
#看最後一段醫學雜誌的結論
#脊椎微創減壓針刀總共十次治療非常順利逆轉勝
民國111年11月19日,陳小姐第一次走進我的診所。她27歲,住在桃園,因巨大椎間盤突出,痛得幾乎無法正常行走。她的腰、臀、大腿到小腿,像是被無數根針刺著,每一步都痛得讓她幾乎掉淚。當時的她,不僅是身體痛,更是心痛。她低著頭說:「徐醫生,我真的撐不住了,我年紀這麼輕,為什麼會得這種病?」
我請她坐下,耐心地聽著她的故事。她告訴我,早在10月6日,她在某省立醫院被診斷出椎間盤突出。神外醫師看著她的情況,建議手術,說她的情況「不處理會更糟」。然而,陳小姐年輕,不想這麼早就接受手術,害怕留下沾黏疤痕傷口和可能的後遺症。從那天起,她展開了一場求醫的漫長旅程,期間忍受著無數個失眠的夜晚,甚至連坐著吃飯都痛得掉眼淚。直到11月7日,她的核磁共振結果出來,確診為巨大椎間盤突出。這一紙報告像一把刀,狠狠刺進她的心。
那天,她幾乎用盡全身的力氣才勉強走進我的診間。我仔細查看了她帶來的核磁共振影像,每一張切面都不放過。經過詳細分析後,我確認雖然她的椎間盤突出較為嚴重,但並未壓迫到馬尾神經,沒有大小便失禁,也沒有下肢無力等嚴重神經損害的表現。看著她略帶恐懼的眼神,我輕聲地說:「陳小姐,我知道妳現在很痛,但妳還沒到非開刀不可的地步。妳還年輕,我們可以試試非手術治療,讓妳恢復正常生活。」
聽到這句話,她的眼眶濕了,低聲說:「徐醫生,我真的不想開刀。拜託,幫幫我。」
我們從那天開始了治療。我用脊椎微創針刀技術針對她的突出部位和周圍緊張的組織進行精準處理,幫助減壓並緩解神經的壓迫。同時,我指導她進行簡單的腰椎伸展復健動作,幫助改善局部循環。第一次治療結束後,她的表情似乎輕鬆了一點,但還是難掩心中的不安。我拍拍她的肩膀說:「妳只要按照我們的計劃一步步來,會慢慢好起來的。」
治療的過程中,我們也聊了很多。她告訴我,她很早出社會,肩上背負著許多責任,卻因為病痛而無法工作,覺得自己拖累了家人。我告訴她:「妳的健康對家人最重要,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妳現在能做的,就是好好把身體養好,其他事情等妳恢復了再說。」她聽後,默默點頭,眼中帶著一絲希望。
每次治療結束,她都會感覺稍微輕鬆一點。兩週後,她驚喜地發現,痛苦的感覺已經減輕了將近一半,晚上也能稍微睡得安穩些。她對我說:「峰哥!這段時間真的太感謝您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好轉,現在真的有希望了。」
到12月28日,經過總共10次治療,陳小姐的症狀完全消失了。那天,她再次來診所,這次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帶著燦爛的笑容進門。她握著我的手,激動地說:「峰哥!這真的是奇蹟。我現在完全不痛了,可以跑、可以跳,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我笑著對她說:「這不是奇蹟,是妳的身體和治療一起努力的結果。」
這是醫患之間最動人的瞬間——從初見時的痛苦與不安,到最後康復的喜悅與感激。對我來說,陳小姐的故事不只是一次成功的醫案,更是一段深刻的醫病互動。她的信任與堅持,讓治療有了更大的意義。而我,也在她的笑容中,感受到醫療這份職業的溫暖與使命。
在最新版的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9年11月對坐骨神經痛的最新建議(BMJ 2019; 367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l6273 (Published 19 November 2019) ,整理出來以下重點
✅坐骨神經痛超過九成病人通過包括運動、手法治療和疼痛治療在內的保守治療可獲得改善。
✅疼痛持續超過12周或病人出現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時建議拍攝核磁共振。
✅大小便失禁或者馬尾症候群的病人需緊急轉診由神外醫師處理
✅如果保守治療6-8周後症狀未改善,可以選擇手術治療,它可以加速恢復,但重點來了在1年內的整體效果與保守治療接近
感想:脊椎整合中醫微創療法可能是在關節面跟惻隱窩減壓,讓椎間盤內的高壓下降,搭配針灸刺激多裂肌與核心肌群的增生,讓脊上韌帶恢復力量,對抗椎間盤突出,自然提供一個很好髓核自行吸收的環境
我請她坐下,耐心地聽著她的故事。她告訴我,早在10月6日,她在某省立醫院被診斷出椎間盤突出。神外醫師看著她的情況,建議手術,說她的情況「不處理會更糟」。然而,陳小姐年輕,不想這麼早就接受手術,害怕留下沾黏疤痕傷口和可能的後遺症。從那天起,她展開了一場求醫的漫長旅程,期間忍受著無數個失眠的夜晚,甚至連坐著吃飯都痛得掉眼淚。直到11月7日,她的核磁共振結果出來,確診為巨大椎間盤突出。這一紙報告像一把刀,狠狠刺進她的心。
那天,她幾乎用盡全身的力氣才勉強走進我的診間。我仔細查看了她帶來的核磁共振影像,每一張切面都不放過。經過詳細分析後,我確認雖然她的椎間盤突出較為嚴重,但並未壓迫到馬尾神經,沒有大小便失禁,也沒有下肢無力等嚴重神經損害的表現。看著她略帶恐懼的眼神,我輕聲地說:「陳小姐,我知道妳現在很痛,但妳還沒到非開刀不可的地步。妳還年輕,我們可以試試非手術治療,讓妳恢復正常生活。」
聽到這句話,她的眼眶濕了,低聲說:「徐醫生,我真的不想開刀。拜託,幫幫我。」
我們從那天開始了治療。我用脊椎微創針刀技術針對她的突出部位和周圍緊張的組織進行精準處理,幫助減壓並緩解神經的壓迫。同時,我指導她進行簡單的腰椎伸展復健動作,幫助改善局部循環。第一次治療結束後,她的表情似乎輕鬆了一點,但還是難掩心中的不安。我拍拍她的肩膀說:「妳只要按照我們的計劃一步步來,會慢慢好起來的。」
治療的過程中,我們也聊了很多。她告訴我,她很早出社會,肩上背負著許多責任,卻因為病痛而無法工作,覺得自己拖累了家人。我告訴她:「妳的健康對家人最重要,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妳現在能做的,就是好好把身體養好,其他事情等妳恢復了再說。」她聽後,默默點頭,眼中帶著一絲希望。
每次治療結束,她都會感覺稍微輕鬆一點。兩週後,她驚喜地發現,痛苦的感覺已經減輕了將近一半,晚上也能稍微睡得安穩些。她對我說:「峰哥!這段時間真的太感謝您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好轉,現在真的有希望了。」
到12月28日,經過總共10次治療,陳小姐的症狀完全消失了。那天,她再次來診所,這次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帶著燦爛的笑容進門。她握著我的手,激動地說:「峰哥!這真的是奇蹟。我現在完全不痛了,可以跑、可以跳,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我笑著對她說:「這不是奇蹟,是妳的身體和治療一起努力的結果。」
這是醫患之間最動人的瞬間——從初見時的痛苦與不安,到最後康復的喜悅與感激。對我來說,陳小姐的故事不只是一次成功的醫案,更是一段深刻的醫病互動。她的信任與堅持,讓治療有了更大的意義。而我,也在她的笑容中,感受到醫療這份職業的溫暖與使命。
在最新版的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9年11月對坐骨神經痛的最新建議(BMJ 2019; 367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l6273 (Published 19 November 2019) ,整理出來以下重點
✅坐骨神經痛超過九成病人通過包括運動、手法治療和疼痛治療在內的保守治療可獲得改善。
✅疼痛持續超過12周或病人出現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時建議拍攝核磁共振。
✅大小便失禁或者馬尾症候群的病人需緊急轉診由神外醫師處理
✅如果保守治療6-8周後症狀未改善,可以選擇手術治療,它可以加速恢復,但重點來了在1年內的整體效果與保守治療接近
感想:脊椎整合中醫微創療法可能是在關節面跟惻隱窩減壓,讓椎間盤內的高壓下降,搭配針灸刺激多裂肌與核心肌群的增生,讓脊上韌帶恢復力量,對抗椎間盤突出,自然提供一個很好髓核自行吸收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