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貼文轉自臉書跟脆@dr_ian__8888正在瘋傳,我把「原汁原味」先完整還原給你,再一刀一刀拆台!
我直接跟你講重點,六大誤區非常離譜,然後再跟你講這一篇很奇怪的文章的來龍去脈
 1. ❌ 數據造假:把「退化」說成「突出」,數字硬凹10倍!
2. ❌ 絕對化謬誤:椎間盤「從來不是原因」?90%坐骨神經痛就是它壓的!
3. ❌ 忽略周邊:痛不只大腦,椎間盤還在發炎滲漏!
4. ❌ n=1笑話:我爸康復是個案,60%突出會自己吸收!
5. ❌ 反醫學:MRI有紅旗症狀不照,馬尾症候群就癱了!
6. ❌ 真騙局:這篇爽文用假數據害你拒絕檢查、手術!
這篇文章這兩天在社群上瘋傳。
標題驚悚、劇情起伏,從一位孝子陪父親走過半年「地獄般疼痛」的故事開始,最後以一句「疼痛來自大腦,不在背上」收尾,獲得上萬次轉貼。
朋友傳給我看,我看完,沉默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分鐘。
不是因為它錯得離譜,而是因為——它有一半是真的。而另一半,則是足以讓病人誤入歧途的「半真半假」的陷阱。
⸻
一、從一顆花盆開始的「家庭災難」
那位寫文的孩子描述,他的父親是個傳統的硬漢,扛瓦斯桶、修屋頂、從不喊痛。直到某天,他只是彎腰搬一個花盆,聽見「喀」一聲。那一聲,像是命運的指令。
從此,他痛到無法站立、無法睡覺。全家帶他跑遍三家醫院,照X光、做MRI,每一張片子都指向同一個兇手——L4-L5椎間盤突出。
他們相信那張黑白影像就是真相:
那一塊突出的灰影,就是讓父親陷入煉獄的罪魁禍首。
藥吃了,復健做了,注射也打了,錢花了、希望也磨光了。直到有一天,一位「神秘的物理治療師」登場,宣告顛覆一切的真理。
⸻
二、「我不在乎MRI說什麼」
這位王牌物理治療師的話,像電影橋段般震撼。他看了那張MRI,只淡淡說:「我不在乎這張片子說什麼。」
然後,他在白板上寫下一串數字:
20歲,有37%的人椎間盤退化。
40歲,有一半的人椎間盤突出。
80歲,有96%的人有問題。
他說,這些人都沒痛。
所以,椎間盤突出根本不是疼痛的原因。
故事的主人翁愣住,全家也愣住。
那份長久的恐懼,似乎突然被一句話打碎。
「原來,是大腦讓我爸痛,不是椎間盤。」
這句話像光,也像毒。
因為它的確包含真理——但被講成了魔法。
⸻
三、真相的上半部:MRI並非真理
作為一名長期看脊椎病人的台灣針刀醫師,我可以負責任地說:
MRI從來不應該是判決書。
研究顯示,在完全沒有症狀的健康人中,也能在MRI上看到各種變化:退化、膨出、甚至輕微突出。這些影像學的「異常」,往往只是年齡的刻痕,而非疼痛的根源。
正如有人有白頭髮卻仍健步如飛——
椎間盤的變化,也不一定等於病。
然而,這裡有一個關鍵的陷阱:
那份數據說的是「退化(degeneration)」,
而非「壓迫神經的突出(herniation)」。
退化,是歲月留下的皺紋。
突出,卻可能是壓著你神經、讓你痛到無法走路的真實刀鋒。
這兩者,當然不可混為一談。
⸻
四、真相的下半部:疼痛,確實與大腦有關
這篇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疼痛不是身體的錯,是大腦的學習反應」。
這概念來自「中樞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是近十年疼痛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沒錯,當一個人長期處在疼痛與恐懼中,大腦會重新校準「警報系統」的靈敏度。於是即使組織已經癒合,一個小小動作也可能引發劇痛。就像保全系統太敏感,一陣風吹過都會觸發警鈴。
這部分,是真的。
但危險的地方在於——文章把這個理論誤用成萬能解釋。
有些疼痛確實源自中樞,但也有疼痛是來自真實壓迫。有些人需要「大腦再訓練」,但更多人需要「神經減壓」。
如果你告訴一位馬尾神經症候群的患者:「那只是你的大腦太敏感」,那不是治療,是毀滅一個病人,因為他即將大小便失禁,甚至終身癱瘓。
⸻
五、當「半個真相」成為毒藥
這篇爆文的恐怖之處,不在於錯,而在於「太會講」。它用電影般的節奏、家庭親情的痛楚、神祕導師的頓悟,把一個部分正確的理論,包裝成了「終極真理」。
讀者看到最後,自然會得出結論:
「原來醫生都被MRI騙了,只有物理治療師懂真相。」
這就是典型的「假兩難」敘事。
它讓你以為世界只有兩種醫療:
一種是錯的、一種是對的;
一種靠機器、一種靠信念。
但真實世界從來不是這樣。真正有效的康復,往往需要醫師、治療師與患者共同合作。我們當醫師必須排除危險病因,之後治療師引導身體重新動起來,患者練習信任自己的身體。三方缺一不可。
而爆文把這三者割裂——它在情感上療癒了群眾,卻在現實中製造了新的誤解。
⸻
六、被忽略的紅旗:當「信念療法」延誤時機
文章最後寫道:「三個月後,我爸丟掉了拐杖,還去健身房。」這當然是個美好的結局。
但作為臨床醫師,我見過太多相反的例子。
有的病人被誤導,以為疼痛只是心理的幻覺,忍到小腿麻木、腳力消失,最後不得不接受緊急手術。
腰痛雖常見,但不是每一種都能靠意念康復。若出現下列任何症狀——
大小便異常、下肢無力、麻木持續惡化——
那不是「學習疼痛」,那是神經在最後呼救。
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再多的正念跟阿彌陀佛以及哈雷路亞也回不了頭。
⸻
七、醫學不是信仰,而是理解
當那位王牌物理治療師說「我不在乎MRI說什麼」時,他或許想傳達的是「不要被影像嚇到」。這句話如果出自臨床經驗豐富、懂得辨別危險訊號的人之口,確實有啟發性。
但被斷章取義傳遍網路,就成了毒雞湯。
醫學不是靠信仰,而是靠理解。
理解何時MRI有意義,何時它只是噪音;
理解大腦在疼痛中的角色,但也尊重身體的真實結構。理解恐懼會放大痛覺,但同時知道,有些痛不是恐懼造成的,而是神經真的被壓到了。
⸻
八、真正的奇蹟,從不靠否定別人而生
那位父親最後能康復,我當然真心替他高興。但我相信,讓他好起來的,不只是「正念」,而是他重新動起來、開始訓練、開始相信自己的身體。那不是神蹟,而是生理學。
我認為真正的奇蹟,不在於否定科學影像MRI、否定專科醫師醫師、否定突出的椎間盤。而在於病人願意重新相信自己的身體可以被修復。
疼痛學的進步,不是打倒誰、也不是推翻誰,而是讓我們知道,在神經壓迫與心理恐懼之間,存在一個可以被「理解與整合」的中間地帶。
⸻
九、結語:請你懷疑,但別盲信
是的,你的背痛,有時真的不是椎間盤的錯。看過我粉絲團的文章一定會發現有太多問題可以導致你的背痛,甚至是腸胃道益生菌出問題也會,但它也不一定是「大腦的陰謀」。那是一場身體、神經與心理之間的複雜交響。
別讓爆紅貼文取代醫學判斷。
別讓網路神話凌駕你的身體經驗。
懷疑,是好的;
但在懷疑之後,請你尋找真正能整合知識與經驗的醫師與治療師。
疼痛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修復。
但前提是——
你願意用理性,穿越那些情緒化的故事。
真正的醫學,絕對不是口號,
而是我們一起學會:
怎麼在現實與希望之間找到「能讓你再次站起來」的那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