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一篇被引用破百次的整骨手法治療小兒氣喘 ,拋磚引玉用。
‼️最後三個問題也許提供更進一步反思思考
「林醫師說他用最便宜的湯匙刮一刮,五十年的氣喘就不發作了?」
「那氣喘到底是肺的問題?還是筋膜的問題?」
「我們是不是都活在藥廠騙局裡太久了?」
這篇文章我收到很多學弟或同學傳給我,分享大概幾百次以上,基本上是個非常特殊的文章,乍看之下西醫可能想留言又怕得罪人的文章。身為一位臨床脊椎針刀醫師,我看完林醫師那篇《氣喘用湯匙刮一刮就好》的長文,心中感慨萬千。
這位林醫師,是中醫界備受尊敬的推拿與筋膜理論實踐者,說實話我還在唸醫學院時他就已經是超級名醫等級,多年多深受中醫系、後中、特考醫師愛戴跟尊敬,林醫師是台大中文系畢業之後重新考醫學院,所以文筆流暢,信念堅定,更重要的是——他帶著一種開創結構治療的科學浪漫主義精神。我從他文字裡看見了臨床醫者對身體非常細節的敬意與感應。但也正因為如此,我也帶著疑問跟臨床體會聊聊。
因為這篇文章,正好踩在我們三方十字路口:
• 中醫:相信刮法能通絡止喘
• 西醫:主張且有幾十年臨床大規模RCT實驗的藥物療法治療。
• 我們:脊椎針刀醫師,介於肌筋膜與神經鬆解之間的中立觀察者
⸻
【第一問】氣喘是氣道的問題?還是肌肉的問題?
林醫師說:「氣喘發作時,用湯匙刮一下手指與胸廓,喘就會好一半。」
這句話的背後,是極其勇敢的臨床假設。按照西醫胸腔內科的觀點,氣喘是一種氣道慢性發炎與過度反應的疾病,特點是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黏液分泌增多與黏膜水腫。任何急性發作若未及時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與類固醇,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然而,針刀與筋膜學派不否認氣道本身的病理變化,但我們觀察到另一種現象:大量氣喘患者,在呼吸困難時,胸廓整體呈現高張狀態,尤其斜角肌、胸鎖乳突肌、肋間肌張力升高。
當肌筋膜過度緊繃時,胸廓變得像「硬殼」——氣想進來,卻進不來,因為你連吸氣的動作都被限制了。
湯匙刮一刮,或許真的能「解除肌肉外殼的束縛」,這在筋膜鬆動學與自律神經調節角度,是有其生理機轉的。
👍這裡,我給前輩林醫師一個掌聲——他不是亂刮,他是有觀察、有手感、有方向的治療操作者。
⸻
【第二問】那這樣是不是以後都不用吸入藥物了?
答案是——千萬別誤會這篇文章,認為你可以丟掉你的吸入劑。
胸腔內科醫師會問:「如果你只靠湯匙刮,那肺功能下降的病人怎麼辦?支氣管反應曲線怎麼調整?夜間急性氣喘發作怎麼防止?」
這些問題很犀利,也很必要。因為根據台灣胸腔醫學會統計,氣喘患者中有高達三分之一,對自己的病情控制過度自信、依賴偏方、而延誤急救。
如果今天一個正在發作中的急性氣喘病人,錯過藥物吸入時間,單靠一支湯匙,就想讓他的FEV1上升到80%以上,那我會告訴你——你可能無濟於事,甚至徒勞無功。
✅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用力呼氣一秒量)是指「受測者盡全力吸氣後,第一秒用力呼出的氣體體積」。這是肺功能(肺量計)檢查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常用來評估肺氣道通暢度與是否存在氣道阻塞,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與氣喘等疾病的診斷與追蹤中特別重要
⸻
【第三問】中西醫都不相信,但我怎麼解釋我看到的「奇蹟」?
林醫師的文章裡寫到一位從小三歲開始氣喘的病人,五十年來冬天都喘,結果他刮一刮,冬天就不喘了。
作為一位看過超過數千位慢性疼痛與自律神經失調病人的針刀醫師,我可以跟你說——這不是奇蹟,但這是極少數的體質共振。
有一種病人,胸廓極度高張,交感神經極度敏感,氣喘病史多年卻無嚴重過敏源,這類患者對「結構性鬆解」非常敏感。他們可能就是你說的「被治好的那一位」。
但問題是,可能大多數病人不是這樣。臨床也不能因個案而否定整個疾病群體的多樣性。
⸻
【第四問】我們該如何定義「治療」?改善一半,算不算?
當我們說「某個療法有效」,現代醫學會問:有RCT(隨機對照試驗)嗎?有效指什麼?FEV1上升多少?維持時間幾天?病人用藥是否下降?再次發作率如何?
而林醫師的文章是說:「操作完之後,學員覺得好多了,可以繼續上課了。」
我知道有些人會說:「主觀改善就很重要啊,病人喘的感覺緩和了,不是治療嗎?」
是的,主觀改善是療效的一環!患者要的是療效!不是說教也不是冷冰冰的醫學文獻,但如果你想要把這篇文章變成衛教材料,就必須從「主觀感覺」升級為「客觀效應」,而這就需要研究、數據與長期追蹤。因為林醫師的粉絲團是公開文章,我也很想深入研究。
再複習一下重要知識
✅FEV1常與FVC(用力肺活量,全力吸氣後全力吐出的總氣體體積)搭配計算FEV1/FVC比值,此值若小於70%通常表示有阻塞性通氣障礙(如COPD、氣管性氣喘等)。
✅FEV1數值下降,同時FEV1/FVC比值降低,常見於氣道狹窄或阻塞(如COPD);若FEV1下降但比值正常或較高,則須考慮限制性換氣障礙(如肺纖維化)或其他問題(如用力不良)。
✅FEV1也可用於判斷氣喘治療效果,如果患者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後FEV1上升超過12%且容積增加超過200ml,則有助於氣喘診斷。
✅正常健康成年人FEV1/FVC應大於0.7(70%)。
==重點文獻整理回顧一下,找了一個下午發現這篇文章破百引用次數!!===
✅ 文獻:整骨手法改善小兒氣喘肺功能
• 完整文獻標題:Effect of osteopathic manipulative treatment o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sthm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作者:Guiney PA, Chou R, Vianna A, Lo E
• 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JAOA)
研究對象:140 位氣喘的小朋友,年齡介於 5~17 歲
• 治療方式:一半的小朋友接受專業醫師用手法調整肋骨、胸廓肌肉與筋膜,另一半則只是做假動作!XDDD並沒有真正治療!
• 結果數據:
• 真正接受治療的小朋友,呼氣時的氣流速度平均增加了 7~19 公升/分鐘 😍
• 爸媽和小孩主觀都覺得「比較好呼吸了」
實驗圖片解釋:
這是一群小朋友接受「整骨手法治療」後,測量他們一口氣吐出來的速度(單位是每分鐘幾公升),比較治療「前」和「後」的差異。
• 圖中的 大部分小圓點集中在正數那邊,代表 大多數人都有進步。
• 他們平均進步了 13 公升/每分鐘。
• 根據統計分析,有95%的機率會進步在 7~19 公升/每分鐘之間。
• 所以整體來看,這個治療方式「真的有幫助到他們呼吸變順」——但進步的幅度會依人而異。
另外圖片三就是說假如醫師只是「摸一摸、沒真的治療」,那麼小朋友的呼吸流速根本沒變化。這代表不是「被摸就好」,而是真的有做手法治療才有效果。
也就是說,這張圖告訴我們:
✳️ 「假的整脊」沒用,真的手法治療才有機會改善氣喘的呼氣功能。
‼️這邊非常非常重要,既然假的整骨沒效,真的整骨而且要非常非常厲害的筋膜整骨大師才可能有效 ,這邊就是林醫師臨床超越三十年的經驗了吧
🔮最後怎麼理解湯匙可能會有效?
就像原本吸管很小很塞,現在通了,空氣比較順。雖然還是要繼續用藥,但這種「身體鬆開來的感覺」是真的有效,我的理解是把氣管想成我們家的水管,外面包了塑膠繃帶或膠帶太緊,你把外面剪鬆一點,裡面的水就比較能流動——這樣的邏輯,希望大家應該可以懂。
【第五問】脊椎針刀醫學該如何介入氣喘?
這是我最想說的一段。身為脊椎針刀醫師,我在過去好幾年開始研究胸廓鬆解與神經鬆筋之間的交集,尤其是在氣喘、打呼、呼吸不順與壓迫性胸痛患者中,看到許多來自「非呼吸道」的呼吸困難來源。
例如:
1️⃣第三肋間神經慢性激發,導致吸氣痛與「假性氣喘」
2️⃣頸椎C4–C6交感神經鏈緊縮,造成橫膈膜張力異常
3️⃣胸鎖關節與肋骨連接點的肌筋膜張力傳導至胸膜
這些患者,在脊椎針刀介入後,不僅症狀改善,連肺活量都提升。當然,我們不是在治療氣喘本身,而是在解除壓迫與張力,為氣道「創造更自由的空間」。
🌀 湯匙刮痧止喘?三個我想問的問題
⸻
❶ 沒有肺功能檢查,怎能說「治好了氣喘」?
「喘得比較輕鬆」、「呼吸比較順」的確讓人欣慰,但氣喘是氣道阻塞的反覆性發炎疾病,必須透過肺功能檢查(如 FEV₁、PEF)才能證明療效。
如果沒有客觀數據,只憑主觀感覺,就很難判定是疾病改善,還是情緒與神經緩和所帶來的短暫舒緩。
⸻
❷ 這真的叫「氣喘」嗎?還是筋膜與神經的問題?
文中提到的呼吸困難,可能來自胸廓肌肉緊繃、交感神經緊張、甚至筋膜壓力失衡──這些確實可以透過頸部處理改善,但它們未必等同於過敏性氣喘。
若將所有的喘都歸類為「氣喘」,容易誤導治療方向,也混淆了中西醫診斷的邊界。
⸻
❸ 刮痧止喘,是巧合、安慰效應,還是真有療效?
氣喘患特別是小孩子對撫觸、陪伴與溫暖的反應很強烈,「喘得比較順」有可能是當下的情緒安撫所致。
這當然不是否定中醫的價值,而是提醒我們:若要成為一種治療法,就需要有數據、有對照、有機轉。
否則,即使是感人的故事,也容易變成醫療跟民間神奇傳說。
⸻
【結語】我們不是在反對湯匙,也不是要捧藥物
我想說的是:林醫師這篇文章,有其現場操作的靈魂,也有其過度延伸的風險。
• ✅從筋膜學與胸廓動力觀點來看,湯匙刮法是有邏輯的。
• ⚠️從現代醫學與急性氣喘發作的風險控制來說,這篇文章容易被誤讀為「替代醫療」。
•
⸻
📌【備註】:本篇文章旨在引發醫學思辨,非為否定任何傳統療法。若有病患氣喘急性發作,請立即就醫或使用醫師開立之吸入藥物,勿自行延誤治療。
最後我個人的心得是,我同學認真學了了10幾年的這個門派的治療方法,最後才說自己已經跟上老師一點點,不知道是我同學太謙虛了還是這個門派太難學了,但是我相信林醫師的功力絕對是是武林超級高手 ,十幾年前我還在當學生的時候就已經聽過他太多醫療奇蹟,只是最近在整理文獻的時候,想起前一陣子有好多人傳這篇文章給我看,只能說高人真的有,但學習曲線難度太高。
如果你對林醫師的文章有興趣,我在把它放在下面讓大家思考一下。
📣思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