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峰中醫診所

跨越半個地球的希望:華僑黃阿姨的頸椎奇蹟。 美國頸椎手術ACDF要價台幣150-250萬。 四個可能遭受質疑的點全部說清楚 台灣脊椎針刀的軟實力。 (文:徐國峰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理事)
2025.10.03

一、遠方的焦慮:當醫療選擇成為壓力



黃阿姨,長年旅居美國,卻因頸椎椎間盤突出而苦不堪言。持續的肩痛與手麻,讓她連夜晚睡眠都變得破碎。MRI 影像顯示,C4/5、C5/6 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正是造成症狀的元兇。



在美國,她走過了多條路:物理治療、針灸、推拿,效果卻僅是曇花一現。當地醫師最終建議她接受椎間盤切除合併融合手術(ACDF)。然而,這代表漫長的恢復期與巨額開銷。據估算,一台頸椎手術總費用可能介於 5 萬到 15 萬美元(新台幣 150–250 萬)。即便有保險,患者仍需負擔高額自費與冗長復健。



「醫師,我不怕花錢,但我怕的是開刀後更嚴重。」這是黃阿姨來台灣前說的話。這句話,折射出無數患者共同的焦慮。





二、另一種選擇:針刀療法的契機



回到台灣後,黃阿姨接受了我們的建議:以 針刀療法 來嘗試。



針刀並不是「削掉」椎間盤,而是透過精細的鬆解手法,處理周邊結構的張力與沾黏。這種間接減壓的方式,為患者提供了一條「非手術」的康復途徑。



我們也清楚告訴黃阿姨:

 ‼️如果有 馬尾症候群(大小便失禁、下肢癱軟),那必須立刻開刀,針刀無法取代。

 ⭕️她的狀況雖然突出嚴重,但神經壓迫屬於中度,尚未到緊急開刀的標準。這正是針刀能發揮價值的時機點。





三、針刀如何發揮作用?



神經外科醫師常會質疑:「椎間盤突出怎麼可能靠針刀好?」

答案是:針刀不是讓椎間盤「消失」,而是 改變周邊環境,創造讓神經解放與椎間盤自我修復的條件。

 1. 鬆解韌帶沾黏:長期慢性發炎讓黃韌帶、項韌帶肥厚,壓縮神經出口。針刀能微創鬆解這些組織,還原神經空間。

 2. 解除肌肉筋膜張力:深層肌肉(如斜角肌、肩胛提肌)緊繃,對神經形成「拉扯式」壓迫。針刀鬆解纖維化的張力點,相當於把「勒緊的繩索」剪斷。

 3. 改善血流與微循環:鬆解後血流恢復,神經周圍炎症與水腫逐漸減輕。



這樣的理論,與國際疼痛醫學學者的觀點呼應:

 • Robert Schleip:筋膜是高敏感的感覺器官,過度緊繃會放大疼痛。

 • David Butler:神經必須能自由滑動,壓迫會造成持續放電與疼痛。

 • Michael Shacklock:臨床神經鬆動術顯示,解除神經滑動障礙能減輕症狀。



針刀正是這些觀念的臨床實踐。





四、六週療程:由痛到無痛的逆轉



黃阿姨接受了 六週總共十次的針刀療程。

 • 第一週:症狀改善有限,但她說晚上終於能睡三四小時。

 • 第三次:手麻減輕,肩膀痠痛不再如影隨形。

 • 第六次:夜間麻木幾乎消失,她甚至能開始做簡單的家務。

 • 第十次(六週結束):肩痛全無,手臂麻木徹底解除,頸部活動度恢復。



她的評語簡單卻有力:「徐醫師,我覺得自己像換了一個人。」





五、成本與價值:從百萬到十萬



在美國,這樣的病情幾乎必定被推向手術,總費用動輒百萬台幣以上。而在台灣,黃阿姨的針刀療程總花費十萬左右。



即便神經外科醫師會質疑:「美國病人有保險,不會真的花這麼多錢。」但現實是:

 • 美國保險仍有高額自付與共付額。

 • 術後恢復期動輒數月,時間成本與風險不可忽視。

 • 相較之下,針刀療程無需住院,療程結束即可恢復日常活動。



對患者而言,這不僅是金錢上的省下,更是 風險與時間的巨大落差。





六、四個可能的質疑與回應

 1. 質疑:椎間盤不可能靠針刀縮回

 • 回應:我們承認針刀不是切除椎間盤,而是鬆解周邊結構,間接減壓,讓椎間盤有自體吸收與神經獲得釋放的機會。

 2. 質疑:美國手術費用被誇大?

 • 回應:費用來源來自公開醫療報告(5–15萬美元),即使保險分攤,患者自付也往往高於台灣完整療程費用。

 3. 質疑:會不會誤導病人延誤開刀?

 • 回應:我們強調病情分級。若有馬尾症候群或癱瘓,必須手術。我們從未否認手術必要性,而是反對「不必要的手術」。

 4. 質疑:缺乏隨機對照試驗支持

 • 回應:針對這點我要老實說針刀目前確實缺乏大型 RCT,但有大量 case series 與臨床觀察支持效果。並且理論上與國際疼痛醫學學者觀點一致,值得進一步研究。





七、結語:減少不必要的刀



黃阿姨的故事,說實在的,並不是奇蹟,而是醫療選擇的另一種可能。



針刀當然不是萬能,我多次說過如果產生馬尾神經症候群一定要開刀,針刀絕對不是也不能來取代所有重要神外手術。但在正確分級、正確適應症下,我堅信它可以幫助患者跨越手術的陰影,用更低的風險、更少的代價,重新拿回生活。



我始終相信:醫師的責任,不是讓病人進更多刀房,而是減少不必要的刀。



(註:本文所有費用對比與治療效果,均基於臨床經驗,具體療程與費用仍需經由專業醫師評估。圖片所示為患者 C4-C6 節段的 MRI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