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是我今年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位患者。
他27歲,來自彰化!不遠百里北上找我!因為平常工作忙碌、生活壓力不小,幾年前因為左側坐骨神經痛來當地復健科就診,疼痛範圍從臀部一路延伸到小腿外側,已經影響走路、上下樓、甚至夜間睡眠。
我第一時間請他提供過去的影像檢查,當我看到2023年10月那張MRI時,老實說,我心中也為他捏了一把冷汗:
L4/5椎間盤明顯突出,壓迫硬膜囊與神經根,影像顯示幾近手術指徵。
但陳小弟說了一句話:「徐醫生,我還沒準備好要開刀,我想試試看其他可能。」
這句話,也正是我們診所存在的初衷。
⸻
⭕️為什麼選擇脊椎微創針刀療法?
椎間盤突出不是結構破壞,而是「壓力過大下的組織突出與神經受壓」,在某些情況下,是有機會靠身體的免疫與清除系統逐步吸收的。
但吸收需要條件:
• 要能減壓
• 要促進循環
• 要打開沾黏與卡住的深層筋膜通道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針刀減壓+古典針灸促通+筋膜釋放+中藥調理的複合式療法。
從113年5月22日開始,我們為他安排一週2次、總共12次療程,每次針對特定的壓力結構進行處理,從梨狀肌、薦髂關節到腰椎旁肌群逐步放鬆,同時指導他調整坐姿與日常活動負擔。
⸻
⭕️12次後,我們收穫了什麼?
到了第8次治療時,陳先生開始回報「走樓梯不會痠了」、「小腿麻麻感減少一半以上」,而在第12次後,他幾乎已無夜間痛覺,也能長時間站立走動。
但最關鍵的,是他在2024年4月18日主動去同一家醫院追蹤重拍MRI後拿回來的影像:
同一切面下,原本明顯突出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已大幅縮小。
影像中L5/S1處神經壓迫解脫,椎間盤邊緣吸收變鈍,這些都是「自然吸收過程中」最典型的影像改變。
我看著這兩張核磁共振圖,心中沒有奇蹟這兩個字,只有「剛剛好」:
• 剛好他還年輕,恢復力好
• 剛好影像還沒走到椎體硬化與狹窄階段
• 剛好他願意全程配合治療與生活調整
⸻
我們不是反對手術,而是反對「還沒試其他方法就直接開刀」
我不是萬能的,但我相信:
不是所有椎間盤突出都該開刀,尤其在影像與症狀可控的情況下,身體值得一個機會。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不只是讓他免於手術,更重要的是:保住他對自己身體修復能力的信心。
⸻
⭕️醫師的反思與提醒
針刀療法不是神奇武器,而是一種非常精細、需要判斷力與技術的「微創筋膜鬆解術」。
臨床上只要抓準病灶、選對適應症,再搭配病患的信任與配合,真的可以帶來看得見的改變——不只是痛感緩解,而是MRI核磁共振上實實在在的結構吸收。
陳先生的故事不是特例,而是每一位願意「不急著開刀」的患者,都可能有的未來。
⸻
徐國峰中醫診所|自費針刀專門門診
我們不是反對刀,而是反對不必要的刀。
讓針刀,替你守住那一點點可以修復的椎間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