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坐在一間知名牛肉麵館,米其林推薦的牛肉麵店,面前是一碗價格高達 528 元的牛肉麵。湯頭濃厚、牛腱厚切、藥香飄逸。我本不是追求美食之人,但那一碗麵,對我來說,代表的意義遠不止味道——那是我與一名患者魏董共同走過生死決策線的紀念。
▍二月的滑雪意外,一場突如其來的椎間盤風暴
主角是一位理性而內斂的工程師,工作上精準冷靜,生活中邏輯至上。今年二月,他前往日本滑雪,卻在一次重摔中造成腰椎劇烈傷害。返國後的 MRI 顯示:L3/L4椎間盤破裂並脫出,壓迫神經根。臨床症狀典型且嚴重:坐骨神經痛、單側下肢麻木、反射異常、夜間抽痛,排尿頻率改變。
他說,自己差點無法控制排便,只差沒出現大便失禁。這對一個五十歲!正在事業高峰的人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
▍工程師的理性焦慮:讀文獻、算風險、找出口
他花了一週研究手術相關的所有資料,包括顯微椎間盤切除、內視鏡減壓、椎體融合術的風險與預後,連鄰近節退化(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的機率與術後生活品質研究都一一翻閱。最終,他得出一個結論:「開刀可以,但若還有選項,我想先嘗試其他可能。」
在一位認識多年的牙醫曾醫師推薦下,他來到了我的診間。
▍第一次會面:他是帶著一份疲憊與焦慮走進來
我看著他的 MRI,也看著他走進來時不自然的步態與臉上壓抑的焦慮。影像顯示突出髓核壓迫神經管道甚鉅,接近手術標準。但我知道,一旦動刀,風險與後果非輕。
我對他說得很直接:「我們試三次。如果有改善,就繼續保守治療。如果三次無感,那我們再談手術也不遲。」
他點頭,那一刻,我們的默契,建立於共同的理性與務實上。
▍三次針刀,改變命運的分水嶺
第一次治療,我以表層筋膜為起點,沿著肌膜張力走向,進行鬆解;第二次,進入深層小關節面,處理梨狀肌、腰大肌與神經根周邊滑動組織;第三次,他進門便說:「徐醫師!我大概好了快一半了。」
這不是誇張的反應,而是一個身體鬆開的人,重新感受到力量與自由的回饋。
▍十次療程,重建的不只是腰,更是信心
後續五週,我們共完成十次治療。脊椎針刀操作、筋膜鬆解、運動處方、神經鬆動訓練,每一步都循序漸進、不逾分寸。他的症狀逐步減緩,從走路不穩到恢復日常工作,從夜間痛醒到能整夜熟睡。
第十次治療結束時,他說:「我真的好了!幾乎已經忘記那種痛的感覺了。」
▍那碗 528 元的牛肉麵,是他堅持走過的痕跡
隔了不到四個多月,今天回診結束,他笑說:「今天我請你吃一碗我心中最厲害的牛肉麵,慶祝躲過一刀。」我跟著他走進那家牛肉麵館!米其林推薦的牛肉麵,天下三絕。
魏董直接點名最火紅的紅燒牛腱子家常寬麵,湯頭非常厚實、肉質甘醇軟嫩,幾乎入口即化,湯頭我給95分,但又保留一點肉筋的口感,我確實吃得出那份感謝。但我也記得很清楚:
── 麵量有點稀少。
── 牛肉真的只有兩塊。
── 吃米其林氣氛的。
但對他來說,那是一碗自由的滋味,是一碗「自己身體自主決定」的慶祝。
▍針刀如何改變這樣的病人?
這不是奇蹟,而是嚴謹的醫學邏輯。
針刀不只是表淺放鬆,而是結合MRI影像診斷、跟最重要的超音波輔助診斷!特別是功能解剖、力學模型與臨床經驗,建立一套個體化的治療計畫。透過對筋膜滑動、神經黏連、張力鏈錯亂的系統辨識,針刀進行的是「深層結構的釋放與重新定位」,讓神經根與周圍組織恢復運作空間與滑動
最後應該會有人問我說那治療之後的椎間盤突出是否有吸收呢?答案是有,但是同一張前面的核磁共振,不管是縱切片以及橫切面都有大幅度的吸收,不過那個也不是我討論的範圍了,因為就算不做任何治療躺平半年也會自己吸收,但我相信沒有任何患者可以躺平半年
,所以針對症狀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幾乎完全消失,這是患者所想要達到的目標。
最後請問大家心目中第一名的牛肉麵是哪一個?

